DZ彻底凉凉?

这几天除了每天要上课学习好几个小时,还被“阿勒泰”淹没。很久没看过好剧了,终于来了一个,就忍不住连续看了两遍,然后还不停刷呀刷。我不是被小巴太迷住的,虽然很想养个那样阳光的儿子。我是被女导演的能力和女演员们对角色的精准把握感动到了,好像又重温了自己的年轻岁月。说正事儿。刷剧的间隙,也帮家长们解决了一些疑问。关键时刻,本着尽量帮忙的心态做事情。话说,之前清附动手之后,本以为大规模的DZ就要开始了,但没想到上周某校直接来了个现场碎简历表演,把一部分比较脆弱的家长直接虐的去思考尊严问题了。其实大可不必,咱都是靠投简历找机会的,尊严没那么重要。现在填报志愿在即,我看大家都说DZ这次看是彻底不中用了。看海淀,确实形势挺严峻,据说哪怕是之前给了承诺的,如果不是政保,也要退掉。问题是,很多很牛的小孩儿,可能就是样样都有的孩子,所以影响其实没那么大。现在的阵势,看上去更像是刻意营造出来的,让上峰看着好像很有效果。毕竟,央媒的重要栏目重要板块都关注了,没点动作说不过去。所以,总体来说,就是关键时刻能保命的还得是“爹”。娃如果很优秀,但是被退货了,需要反思的是“爹”。“爹”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上学阶段完成之后,找工作更拼爹。所以光鸡娃不行,爹要更努力。当然,爹和爹的能量也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总之,爹也是爬的越高越好,亘古不变的道理。再说西城。海淀吸引了主要的火力,西城其实还好,所受影响没那么大,该点的没闲着。而且有些学校通过向上峰争取“合法化”实现了偷梁换柱,确保了挑选生源的权利。今天一些学校已经发了招生简章,和往年一对比,大家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细节不想说太多,主要说一下观点吧,我看今天大咖们都在说DZ彻底完蛋了,我的看法不同。DZ只是一个学校挑选生源的方式,DZ可能或许结束了。尤其是以各种乱七八糟的杯赛和机构挑选为主的给学校输送生源的方式,在各方势力的作用下,应该说确实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尤其是海淀,曾经被认为所向披靡,不受教委直管的六小强,今年也很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这意味着学校挑选生源这事儿彻底终结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大家都学过历史,很多东西的消亡不过是换了个马甲继续存在。也就是说,所谓的DZ终结,指的是学校挑选生源这事不再以DZ的形式存在了,但是还会以其他方式存在。这就是我从去年就一直在说的“合法化”的形式。目前看,“合法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各种特殊项目,另一种是创新人才选拔。不管哪种,未来都有扩大化操作的空间。其实,教委整顿学校招生市场,和市容市貌部门整顿街道管理没啥不同。不过是把一些“需求”管起来,不让它们泛滥成灾。怎么管?就是纳入“”合法化“的体系之中,你看西城今年特色校环节出现了什么变化?通过这种变化调整:一方面,上峰可以把各种“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减轻因为信息不透明和各种乱七八糟的机构和杯赛的浑水摸鱼,增加家长负担;另一方面,这种管理本身也是符合双减精神的,是有据可依的,所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当然,这里面还要满足一些特殊阶层的特殊需求,有据可依很重要,要不会引来社会舆论的。也当然,升学考试还有成绩要求,现在的操作只是尽量把过度竞争延缓到初升高而已。最后,大胆做个未来两年的预测:希望大家都能听懂。目前不管处在什么状态,大家都先不要焦虑,事情还没到最后一步。然后,即便孩子准备了很多年,也不要觉得浪费了,以初中家长的视角告诉你,现在竞赛强基抬头的趋势,让你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即便孩子没去理想的学校,他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作业效率等等,都会让他到了中学走到前排的。而初升高,今年已经出现了几分以往小升初的影子。最后的最后,聚焦某一个具体阶段或者某一个具体的事情,会让人因为执着而短视。慢慢地我们都会明白,孩子是独立个体,给他自由生长的空间更能培养参天大树。我们的过度执着看着很负责,其实未必是好的。以上,祝大家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喜乐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社会
为什么领导大多不会提拔真正干活的人,这3个原因,太扎心了
下一篇:他是第三任国家主席,墓碑上没有名字,留下24字却震撼人心